首页 > 国学文选 > 正文

【微课堂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

管理员 | 2017-3-1 10:16:15

本期共读国学经典活动,我所选的这十首诗,或许有许多小朋友在课内与课外,都读过背过,还很能体会出其中的诗情诗意。这可给了我一个大挑战。小朋友们知道的,我没必要讲,讲了也等于白讲;我要讲的,尽量是小朋友们能感受到,但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。我争取把那些“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”的东西用平易而简单话说出来。既然如此,诗中字的读音、词的意思、句子的疏通,就不再是我的主要任务了,我的主要任务是:在小朋友们把诗背下之后、对诗有所体会之后,把那种感觉讲出来,讲明白,让朦朦胧胧的诗味变得又明确又深刻。
 
今天,我们要讲一讲,李白的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:
 
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
唐·李白
故人西辞黄鹤楼,
烟花三月下扬州。
孤帆远影碧空尽,
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 
标题讲得很清楚,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“李白在黄鹤楼送朋友孟浩然去广陵”。
 
 
这是一首送别诗。诗首句,说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与我分别,他要东行去扬州;我们分别在三月,在柳如烟、花似锦的三月春光下分别。分别,在古代是个沉重的话题,因为交通不方便,今日别,不知何日再重逢,有时一别就是一世,永不见面。
 
所以王维的诗中说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”,此地一别,知心朋友就分开了,各在天一涯,多么舍不得呀!
 
王勃虽说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,说不用伤心,距离不是问题,间隔不了情感,也只不过是安慰之辞,其实是不舍之情。
 
 
但李白不一样,他是“诗仙”,他有盛唐的豪气,离别的“烟花三月”在他笔下,风光何其美丽,何其动人——这是李白的神气,不凄凄惨惨,没有悲伤,只有春光四处的潇洒与风流。
 
最后两句最妙,是传诵千里的名句。我们的《必背古诗词》赏析中说:
 
一叶孤帆,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,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,诗人却伫立楼头,凝眸远望,不忍归去。
 
这个赏析写得特别好。但我想问小朋友的是:为何船儿走了,越走越远,远到看不见了,作者还站在那里,不愿回去呢?想必小朋友们都会回答:作者舍不得朋友离开;朋友走了,到了看不见的地方,作者还不走,表现的是依依不舍之情。
 
这种回答很正确。但在这里我要说的是,作者这里可没有直说“朋友,你别走”“朋友,我舍不得你”,他只描写朋友走了以后,远得看都看不见了,他还不回去,依旧站在那里这一情景,通过这个情景来表现他对朋友离去的依依不舍。不直说情感,通过情景来表现情感,这叫做“借景抒情”——借景物来抒发感情,或者“寓情于景”,把情感放在他所描写的景物上。这样写的好处是,让读者通过情景来体会情感,它不浓烈,但长久,就如我们吃橄榄一样,开始吃味道不浓,但越嚼越有味。
 
 
这里还要说一点是,最后一句“惟见长江天际流”——朋友走了,看不见了,船儿都消失了,只看见长江向天际流去。这一“天际流”的长江可不仅仅是长江,它还有作者的情、作者的意。水浩浩荡荡,作者那不舍之情也似水一样浩浩荡荡;水流向天尽头,作者对朋友的不舍之情,也流向天尽头,流向孟浩然所去的地方。这里的“长江”,不仅是水,还有作者的情意。水有多少,作者的情就有多少;水流不尽,作者的情也流不尽——这感情太浓了,这不舍之情太深了。
 
总结:
 
1、别离诗多表现伤感,但这首诗中的“烟花三月”却没有表现伤感,这是李白的豪气所致,洒脱豪放;
2、作者写依依不舍之情,不是直接表现,而是通过“孤帆远影”“唯见长江”两句来表现,寓情于景,这可是诗最重的特点——诗人不能像狗与疯子一样乱喊乱叫,要含蓄;
3、水,在中国诗词中,常常与情感合在一起,描写水有许多是通过水来抒情,它所包含的是不尽的情思,如李煜的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”。
带读老师 | 程秀全
文章来源 | 第八期共读国学经典微课堂

电话:010-84097195 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西三环南路14号院首科大厦A座22层 版权所有 ©中华之星传统文化教育发展中心 京ICP备19003871号-3 技术支持:北京优兔帮文化科技有限公司